Knuth–Morris–Pratt 字符串匹配
当初刚转CS研究生,上九章算法班的时候,第一讲就是 strStr() ,黄老师特别强调面试时候不要因为知道某个 fancy 算法就去写。当时觉得面试时候写个 KMP 挺高大上的,有炫技嫌疑而且容易犯错误。
上了两年计算机课之后,我现在觉得 KMP 这东西挺简单的,很好实现又很好理解,为什么不写。感谢马里奥,在考试题里能出现“ linear time 实现支持 wildcard 的 KMP ”算法之后,写个原版的 KMP 简直是太良心了。。。
两年的时间,真快啊。
这题的 KMP 解法已经在 LeetCode 论坛上到处都是而且被提交烂了。不过我自己还是更喜欢 CLRS 上的伪代码。
next[] 里的 k = 正确 match 的长度
next[] 中,每个位置的数字是由 k 赋值的,代表“如果下一个字符串挂了,在我这个位置截止的字符串正确 match 的长度是多少”
于是这个 getNext() 函数就很好解释了。 next[] 的大小等于 pattern 长度,k 初始值为 0.
next[0] = 0 因为 substring 长度如果只为 1 的话,前面没东西和它匹配。
于是开始一个 while 循环,迭代寻找如果当前字符串挂了,我们目前的最长 suffix 到底多长,有可能会跳很多步。这个写法有点类似于 disjoint set 里面 weighted union-find 的 path compression 实现,就是一个 while 循环迭代赋值 index 一直到正确的 / base case 为止。 k > 0 这个条件很重要,不然如果在第一个字符串挂了之后,会去找 next[-1] 就越界了。
每次我们在 index k 上挂的时候,是去找 next[k - 1] 的 k 值是什么。原因是 length 与 index 间有 1 的 offset ,我们去看 index = k 的位置其实是在考虑要不要把 length 设成 k + 1.
此后如果当前字符串匹配,就把 k + 1,赋值到当前 next[i] 上。赋值之后就不会再改了。
match 函数的逻辑基本和 getNext 完全一样,k 代表目前的 text 上 match pattern 的字符串长度。
当 q = pattern.length() 的时候,从 i 开始往回挪动 q 步,因为挪动前 i 处在 pattern 最后一个字符,要再往回挪动一个位置。
i - needle.length() + 1;
给两个字符串,找到第二个在第一个中第一次出现的位置(自己写string.indexOf这个函数吧),followup1,找一个字符串中period的字符段,followup2,找到period次数最少的,例如abababab,ab出现了4次,abab出现了2次,返回2
Last updated